4月23日,一場聚焦“行走的博愛課”課程思政視域下博愛元素的内涵及融入專業課的路徑的沙龍研讨活動在音樂系教師群體中熱烈展開。此次活動旨在探讨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專業教學中的路徑的應用實踐,以及教師們在融合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困惑與挑戰。
系主任劉世音說到: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課程思政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關鍵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着重指出,要始終将立德樹人作為核心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切實達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課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念。博愛精神作為一種崇高的道德理念和深厚的人文情懷,蘊含着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将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教學,不僅能夠豐富課程思政的内涵,還能引導學生樹立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培育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的新時代音樂人才。因此,深入探究課程思政視域下博愛元素的内涵以及融入音樂學專業課的具體路徑,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學院曹宗敏老師指出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是新時代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過音樂藝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音樂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音樂藝術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社會責任緊密結合,通過作品選擇、教學模式創新、教師示範及多元評價,實現“技”“藝”“德”的協同發展。從博愛角度,需将“博愛”所蘊含的包容、奉獻、責任等核心價值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通過音樂語言傳遞人文關懷與社會擔當。
孫瑩老師為全體老師做報告,介紹她任教的《自彈自唱》這門課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的情況及取得的成果。在教學中,她通過引入音樂作品背後的人文故事,如音樂家為弱勢群體創作作品、用音樂傳遞愛心等案例,引導學生理解博愛的内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通過對經典音樂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博愛精神,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并和江蘇大劇院合作,把課堂延深到舞台上,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夠深刻,缺乏将博愛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意識與能力。他們往往認為專業課程的主要任務僅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這就導緻博愛元素在專業課教學中難以得到有效融入。其次,缺乏系統的博愛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目前,關于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的教學案例、教材等資源相對匮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可供參考與借鑒的資料,難以設計出切實有效的教學活動。此外,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完善,對博愛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教學效果缺乏科學、全面的評價标準,無法準确衡量學生在博愛精神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
針對這些困惑,教師們展開了深入讨論,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大家一緻認為,學校這次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來到院系指導工作的舉措就十分及有益。給老師們提出了開展思政教學的方向和建設性的意見。同時,教師需要具備挖掘音樂學專業課程中博愛元素的能力,以及将博愛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教學能力。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指導,分享成功的教學案例與經驗。同時,積極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探索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課程思政能力 。
本次沙龍研讨不僅加深了教師們在專業音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的認識,也為後續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思路。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将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選擇。盡管目前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仍存在一些問題,但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博愛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路徑,可以有效實現博愛
元素與音樂學專業課教學的有機融合。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持續探索和完善博愛元素融入音樂學專業課的方法與途徑,充分發揮博愛精神在課程思政中的育人功能,培育出更多具有博愛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音樂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圖文/劉世音 編輯/吳林烜 審核/張強 蔣科星)

